4成50歲以下者有大腸瘜肉 半數具變癌風險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6/04/22 16:49

分享:

分享:

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安安建議,市民50歲起應做大腸鏡檢查。

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,亦是本港第二位致命癌症。養和醫院數據顯示,照大腸鏡人士發現瘜肉的比率逐年遞增,且有年輕化趨勢。當中50歲以下發現瘜肉者,由2013年約3成半增至去年約4成,當中近半人的瘜肉具變癌風險。

有醫生提醒早期大腸癌並無徵狀,建議市民50歲起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
養和醫健內科消化系統中心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說,曾有20多歲女士因肚痛肚瀉求醫,因病徵斷斷續續,與功能性問題較似,後來大便出血,照大腸鏡發現她的大腸有最易惡化成腸癌的海藻腺瘤瘜肉,醫生立即切除。若她等到50歲才首次照大腸鏡,瘜肉演變成腸癌的機會十分高。

據養和醫院數據,在2013至2015年間,每年約7千多人到該院接受大腸鏡檢查。當中50歲或以下人士約佔4成,其餘為50歲以上人士。兩個年齡群發現瘜肉比例均有逐年遞增趨勢。

50歲或以下接受大腸鏡檢查者發現瘜肉比例,由2013年只有34.5%升至去年的40.9%;而發現具變癌風險瘜肉的人亦由2013年的18.5%增至去年的19.7%,即50歲或以下發現瘜肉者平均近半數人的瘜肉具變癌風險。

至於50歲以上接受大腸鏡檢查者,發現瘜肉的人數百分比由2013年55.7%增至去年的62.1%。發現具變癌風險瘜肉者亦由2013年的33.7%增至去年的38.8%,即50歲以上發現瘜肉者平均逾6成人的瘜肉具變癌風險。

徐成智說,由於肚痛、肚瀉等病徵與腸易激綜合症相似,年輕患者較易忽視病徵,或會只以藥物治療。

養和醫健內科消化系統中心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安安建議市民50歲起應做大腸鏡檢查。她解釋,大部分大腸癌是由瘜肉經一段時間演變而成,一般需時7至10年,由於早期大腸癌並無徵狀,故定期檢查能切除瘜肉,避免變成大腸癌。

她提醒,出現大便有血、腹絞痛,持續便秘或腹瀉、腸絞痛、腸脹等病徵者,應求醫,由醫生決定需否接受檢查。而家族曾有腸癌病史的人風險較高,應在最早出現腸癌者發病年齡前10年做檢查。